“互聯網+”將引領一波現象級的創業潮,這種預判是和我們現在社會營造的創業氛圍有關,似乎每個地方都在談論著互聯網創業的可行和無限可能。其實,互聯網的優點以及其潛在的巨大價值,我們早就清楚,畢竟互聯網在中國發展也已經是比較成熟的??蓡栴}是,互聯網創業真的就那么香嗎?在人們都一股腦地要投身到互聯網創客大軍中去時,我們是否該多些考慮,多些危機意識?
“互聯網+搜索”,誕生了百度;“互聯網+交易手段”,誕生了支付寶;“互聯網+商場”,誕生了淘寶;“互聯網+視頻”,于是你習慣了在土豆、優酷、樂視上觀看節目;“互聯網+社交”,我們的生活里出現了微信、微博、QQ、這些老朋友;“互聯網+閱讀”,網絡小說暢行市場,新聞客戶端成為信息寵兒?!盎ヂ摼W+”的成功典范太多,讓人感覺商機無限,這也是“互聯網+”思維能夠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迅速成為青年創客追捧的秘訣。
可我卻不得不潑一盆冷水,雖然成功的經驗具備借鑒性,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下,經驗有的時候反而會成為累贅。能夠看到的輝煌會讓人迷亂,看不到的辛酸常被人忽視,滿懷一腔激情的青年很多時候是不會允許別人去質疑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要說這種性格,優點大概就是創業激情高昂敢闖敢拼,缺點就是有些自我,不能把握許多干擾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
當前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各類創業實踐五花八門,數量過多,看起來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春天,百花齊開,大眾創業,但問題就在于創新不夠,熱潮動力不足,時久必疲。我們所能參考的創業項目,從承載各類服務功能和為滿足特定人群需求的APP,或者是針對各類行業特點提供服務的商業網站,亦或是游戲、第三方服務,其實都不過是那些互聯網的先行者玩剩下的,也是他們把中國本沒有的互聯網市場慢慢挖掘開拓,創造了如今的繁榮景象。而我們,在“互聯網+”到底加什么這個問題上,所能選擇的對象基本上是建立在已有的成熟市場,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創業初始的創新缺乏獨立性。
“互聯網+”是個新概念,向前輩們取經自然是沒錯的,但并不是一對一的完全模仿和復制,誠然在市場競爭不激烈的前提下,模仿與復制也是能夠得到適當利益回報的??蓡栴}是,“互聯網+”的提出自然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后勁不足上,為了繼續發揮互聯網的經濟活力,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加什么。
互聯網是一個平臺,尤其是在中國這個網民人數近7億的國家,互聯網市場相當于一架汽車擁有的高配,但是決定這個汽車更高價值的層面是其品牌,以及來源于品牌的附加價值。做互聯網產業,更要樹立品牌意識,無論“互聯網+”后面是什么,我認為,都要率先強調突出品牌的社會價值,而不僅僅是商業價值。若是用社會價值為先的考量,那么我們或許就能想象到并且開發出新行業,創造新契機,帶來新方向。
創業不應該是看重商業價值嗎?這也沒錯,但我們不僅要創業,更要創新,繼承前輩的創業經歷固然是一條路,但是走自己的新路做某一領域的先行者也未必不可,對社會的價值和后來的創客們幫助更大。我們首先要清楚,具備社會價值的產業一定能夠越長越強的,因為其基礎便是主要受眾,有著固定受眾市場的互聯網產業,自然也是具備商業價值的。所以我們無需擔心把社會價值放到商業價值之前,會影響到創業的成功性。因為一個成功的互聯網創業項目一定是滿足了我們的某些特定需求,而這恰恰也正是其社會價值性的體現,只是其具備的社會價值廣泛與否還需具體討論。